布偶猫与暹罗猫在外貌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生理特点,尤其是关于它们的毛发颜色变化机制。所有布偶猫都继承了一种特殊的暹罗点状基因,这使得它们的深色部位呈现出类似于暹罗猫的颜色模式。这种颜色的形成依赖于一种名为酪氨酸酶A的物质,它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活跃地工作,而在高温环境中则会失去活性。
因此,在布偶猫身上,那些体温相对较低的区域(例如四肢、尾巴和脸部)由于酪氨酸酶的作用,其毛发的颜色会更加浓郁;相反,体温较高的部位(如背部)由于酪氨酸酶活性的降低,毛发的颜色会比较淡。这就是为什么当布偶猫被剃掉毛发后,新的毛发生长过程中,深色区域的颜色可能会逐渐加深,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温度下降有助于酪氨酸酶恢复功能。
此外,根据不同品种协会对于双色布偶猫的定义,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猫咪的面部和耳朵通常会比身体的其他部位展现出更深邃的色彩。例如,一只蓝色的双色布偶猫长大后,它的背部的颜色可能会接近于带有焦糖色调的蓝色,这是一种明显的视觉差异。
然而,主人们无需担心他们的白色布偶猫在剃毛后是否会变成黑色。这是因为布偶猫身上的白色部分受到另一个显性基因的影响——白色斑点基因。这个基因决定了白色区域只能显示出白色,即使在剃毛后再生长出的毛发也是如此。因此,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白色布偶猫的白色部分始终会是纯白的。